蘇北棉花減產三大原因 企業資金壓力下調
新的一年棉花行將成熟并采拾上市,經營企業的新棉收購也將開始。在棉花面積大,產量高的年代,主產棉區此時最為操心也是較難解決的便是新棉收購資金的籌措問題。然而,隨著棉花產銷市場發生的系列變化,加上隨之出現的主產棉區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這一現象明顯發生著改變。
據調查走訪,近年來在江蘇蘇北地區的眾多棉花收購經營企業中,為收購資金而為難的情況已明顯減緩,其原因在于:
一是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形成了棉花資源的缺口,直接造成流通資金量的投放。以江蘇大豐為例,該地區歷史上的最多植面積為65萬畝,豐產年景產皮棉二百多萬擔,企業需投放收棉資金逾10億元。而企業為從農發行得到這么多錢,手續之繁、驗證之嚴、辦理之不易曾令多少企業愁斷腸、跑斷腿。如今該市只有十來萬畝棉花,不談遭災,就按豐產年景算也就二、三十萬擔棉花,面積少掉了,總產下去了,收購資金的需求盤子也就小了。
二是棉花價格的調整變化也影響著收購資金的投放額度。最近四、五年,國?棉價有過兩萬朝外的頂峰,也有過萬元左右的低位徘徊,這種價格位段的上下波動,其實就是資金投放狀態上的多與少。
三是金融市場寬泛金融產品眾多,增加了企業資金市場的選擇面。企業可以視自身棉花經營的量和效益預期,選擇資金申貸渠道。還有包括企業自身實力及產銷雙方共同協作可以解決收購資金等方面的因素。
綜合分析,棉花資源的大量減少是企業經營不再為錢所慮所累的主要原因,而豐富多樣的融資市場、融資形式也不再是以往既要顧及融資面對的“獨家店”或者利息多少的反復權衡了。不過話又說回來,農產品購銷資金的寬松與緊縮,其實是一度一種經濟運行的具體體現,寬松與緊縮都有環境緣故所致,而現在縱觀整個棉花流通大市場大產業,“不差錢”倒不是說棉企都變得如何的富有,而是由于棉花市場、產業格局、國際國內經濟運行態勢使得包括棉花在內的大宗農副產品流通出現的質變與量變,以貨幣的形式體現,就是投入與產出金額的多與少。對于棉花這樣一種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其產銷市場如此巨大的變化是空前的,也是業間值得深思的重大問題。
最新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給孩子穿的衣服,或將影響其未來的氣質和未來
- 劉潭服裝:襯衫的多種好用的創意改造
- 劉潭服裝:挑選安全健康的童裝的“四步法則“
- 劉潭服裝:感冒、落枕,原來就是一條熱毛巾的事兒
- 服裝加工如何避免面料損耗
- 服裝加工生產管理中的7大浪費(一)
- 服裝加工生產管理中的7大浪費
- 服裝加工:服裝生產如何把握品質控制的核心
- 針織裙是要席卷這年秋冬的
- 服裝加工:冷空氣突襲,你的秋褲穿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