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棉花產業必需與新技術相結合有助提升競爭力
棉花這一年來,目標價格改革政策提高了棉花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業競爭力。
但是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國家應進一步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引導棉花產業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
自去年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實施以來,棉花行業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植棉面積和產量雙降。
去年全國棉花產量616.1萬噸,比2013年減產13.8萬噸;棉花播種面積6328.5萬畝,比2013年減少190.5萬畝;消費需求略有反彈,2014年我國棉花消費總量約837萬噸,同比提高5.9%。
棉花價格波動下行,2014年國內棉花均價為17148元/噸,較2013年下降11.4%。“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為棉花市場注入了活力,棉花生產面向紡織消費,國產棉質量得到提升。
我國紡織行業處于轉型期,低端產能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利潤率高的高端產品占比增大,無論是棉農還是企業,都應走出臨時收儲政策的慣性思維,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市場供求形勢,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中國棉花的競爭力。
對于實施了一年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國家應進一步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將補貼發放與產量、質量掛鉤,建立“誰種補誰”機制,引導農民選良種、種好地、多投入、重質量,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時效性和科學性。
同時,應進一步探索符合我國棉花生產特征的補貼方式,如可以考慮嘗試建立農業保險,采取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促銷服務等綜合性農業生產服務補貼措施,形成綜合補貼和專項補貼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引導棉花生產走上集約、規模、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據了解,目前,我國紡織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低端紗產能逐漸縮小,中高端紗產能增加,對棉花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棉花銷售困難,但另一方面,符合紡織企業要求的高品質棉花仍供不應求。”戴公興坦言。
近期國內高等級棉少等問題突出,紡織企業需要的級別高、長度長、強力好的優質棉花很少見到。同等級的機采棉,我國的價格比澳大利亞的每噸低4000元左右,而且仍然銷售困難。因此,棉花行業應把提質增效作為行業扭轉量與質失衡的出發點。
業內人士表示,過去我國棉花產業長期致力于提高產量,以支持快速發展的紡織工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棉花總產、單產均增長了2倍多。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消費層次、結構快速升級,質量越來越成為行業發展的重點。我國棉花產業發展方式亟須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還需要在目前棉花行業面臨需求不足、價格下跌等諸多難題的背景下尋找新的機遇,如果棉花產業與這些新技術相結合,將有助于開辟出新的增長空間。
最新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給孩子穿的衣服,或將影響其未來的氣質和未來
- 劉潭服裝:襯衫的多種好用的創意改造
- 劉潭服裝:挑選安全健康的童裝的“四步法則“
- 劉潭服裝:感冒、落枕,原來就是一條熱毛巾的事兒
- 服裝加工如何避免面料損耗
- 服裝加工生產管理中的7大浪費(一)
- 服裝加工生產管理中的7大浪費
- 服裝加工:服裝生產如何把握品質控制的核心
- 針織裙是要席卷這年秋冬的
- 服裝加工:冷空氣突襲,你的秋褲穿了嗎?